中国合唱教学现状兼及合唱艺术精品的开发与传
在中国音乐研究领域中,关于合唱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合唱已经从广走向强了。中国的合唱事业,自诞生之日,总在反映着各个时代的荣辱与气势。时至今日,更是一片繁荣,各种名目的合唱活动甚至到了喧哗的地步。本文主要想通过相关合唱文献的梳理,揭示目前中国合唱教学的整体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一些成功的合唱艺术作品案例,分析如何开发和传播合唱艺术精品。 一、中国合唱教学的整体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多合唱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合唱教育目前一个很大问题是曲目过于陈旧,质量过于粗糙,追求以热闹为主,追求合唱艺术精神的观念没有广泛养成。行政指令以及国家节庆的比赛大多跟合唱艺术的精神没太多关系,至于看似获国家大奖或国内大奖的专业合唱,在曲目和艺术水准,人力财力上真是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比赛过后,道具闲置,曲目沉寂,就像一场盛宴结束,除了等待下一场盛宴时再重复奢华。每一次的创新都似乎跟承前启后无关,跟合唱的艺术传承无关,跟人文历史无关,离心灵的提升更遥远。 著名音乐家王西麟在其《中国合唱忧思录》一文中,以一个作曲家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强烈地指出,我国合唱界的问题凸显在七个方面,“即大多专业合唱团没有什么演出活动;很多合唱演出曲目严重滞后,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大多数是国外的老歌,比如《喀秋莎》《小路》等等;在专业院团中大型的合唱作品演唱最多的是《黄河大合唱》,或者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国大型曲目少之又少;合唱团除了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其它专业合唱团迅速演唱新作品的能力低的让人咋舌;另外他指出,造成这种低水平的根源在于我国音乐院校声乐教育水准和教育制度严重滞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固定音高训练以及复杂的节奏训练;学校的合唱专业教学严重滞后,合唱人才后继无人,没有专业人才进行合唱训练;最后他指出,创作的合唱作品极少,而且创作了,演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合唱团水准和观念根本跟现代合唱作品不匹配,唱不了”。[1] 除了以上在创作和表演水平以及合唱教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外,研究者还指出,在合唱传播环节也存在问题,比如合唱评分标准问题,对于儿童合唱与老年合唱在像青歌赛这样具有较大影响里的赛事中不能够获得机会等问题也提出质疑。[2]还有研究者指出,强烈的参赛获奖心态,脱离了合唱艺术的本真形态,片面西化的合唱教育,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吸收等也是目前我国合唱发展中严重的问题。[3]研究者们呼吁,我们的合唱必须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政治活动到艺术活动的转变,从比赛获奖心态向娱乐和精神抚慰转变。要让合唱的功能从功利性向无功利性转变,要将合唱普及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促进人心向善向美的普适性体验活动,成为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维护社区团结和谐的重要手段。民间合唱团的质量要通过专业团体的影响和示范向艺术化提升,专业团体要以创造和传播更多的艺术精品为宗旨。[4] 尽管目前国内合唱艺术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合唱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态发展,在整体性原创性不够,水平不高的状况下,也有好的艺术作品脱颖而出。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改编合唱曲目《天路》《我和你》《祝你平安》,原创合唱《大漠之夜》《雨后彩虹》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优秀的,比较流行的新合唱作品大多数是改编的,而且是流行歌曲改编的。整体上来说,演唱的技术难度系数并不高。很多合唱精品都是依靠一流的合唱团体开发和传播的。比如武警文工团合唱团,天空合唱团等。 从近年来广泛流行的合唱作品来看,有市场的合唱艺术作品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作品的传播速度快,力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比如《天路》,合唱版本共有15个之多;2.从流行歌曲中改编的作品比较多;3.流行歌曲作品本身艺术水准比较高,并且已经广泛传唱;4.作品通用性高,可以囊括通俗、民族、美声多种唱法;5.歌曲内容及其情感基调和性质适合所有人群。 二、我国合唱教学水平的提升及艺术精品的开发和传播 在梳理和总结了我国合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专家的解决意见及建议后,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合唱艺术精品的开发与传播,并不能单纯依靠呼吁艺术家勤奋的创造和贡献出更多的合唱作品,合唱艺术精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从合唱院团管理者的制度设计,到艺术家作品的创造,合唱教育教学的环节、合唱团体的训练,以及合唱表演艺术活动的市场化运作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齐头并进,才可能正真地开发出所谓的合唱艺术精品并有效地传播,使合唱艺术成为走进大众文化心理的源泉之一。任何一个环节单独的努力都凸显不出合唱艺术的真正成长。 关于目前我国合唱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问题,著名合唱指挥家,《天空》合唱团指挥田小宝教授在其《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解决措施。他认为,中国合唱团的教学训练普遍缺乏合唱团和谐感的培养。和谐感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要获得这种和谐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合唱声音的观念。比如声乐独唱注重声音技术的最大化和表现力的个人化,独特性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合唱声音追求的是目标的共同感和统一感,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必须服从于和谐感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达到为统一服务。用通俗的话来讲,独唱需要发扬个性,合唱需要服从共性。确立了这种和谐感的观念以后,就需要用具体的技术来训练这种和谐感的效果。他提出了合唱教学训练中的音程连接和和弦连接现训练法,以及“直声”声音训练法,“高位置泛音”训练法,避免西方美声唱法中的颤音演唱,使得合唱团的声音具有高度的融合效果。同时,这种训练法的声音效果靠前,明亮,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在演唱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时更能够凸显民歌的艺术魅力。[5] 关于中国合唱发展的新思路,田小宝也在其另外一篇文章《室内合唱———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新思路》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首先,中国的合唱指挥要更新观念,要了解当代世界现代合唱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静下心来多听听现代合唱作品,在思想意识上接受现代合唱的多样性。其次,勇敢地面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求实创新,积极地尝试各种合唱声音训练方法,大胆地实施以连续二度音程叠加的合唱声音训练,多进行一些不协和和弦的演唱训练,为现代合唱的演唱和推广作听觉上的准备。加强原创性现代合唱新作品的创作。创造合唱艺术之美感;展示合唱的美感应是每位合唱团员自觉、自主、自然的审美追求”。[6] 合唱教育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很多国外的中小学都有合唱团,很多孩子很早接受了合唱艺术的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而且为后期的合唱感觉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合唱教育教学现状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从教育的意义上进行规范的音程构建训练、和弦连接训练,更谈不上有多声音乐之合唱与层次感的训练,而这些恰恰是西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内容。合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中小学合唱艺术的发展与研究,并且要从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角度进行训练,因为儿童时期形成的音乐观念和乐感将决定将来对于音乐的敏感,如果错过了早期的开发训练,成年以后,音乐感觉的提升就非常有限。这对于合唱艺术来讲,无疑是釜底抽薪。因此,在合唱教育方面,中小学合唱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国家的富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合唱艺术有着广阔的前景,这是人们提升生活质量,让生活音乐化、艺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国家到民间,应该或者说已经开始重视,尤其是对民族音乐合唱作品的开发与传播。“合唱精品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合唱团体精品的开发,打破职业与专业的思维定势,打破艺术与企业不兼容的思维定势,承认商业化也可以艺术化”[7]。合唱艺术要大发展不仅要乘着歌声的翅膀,也要乘着市场的翅膀,如此,方可比翼高飞。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网址: http://www.ylyjzz.cn/qikandaodu/2020/1106/523.html
上一篇:师大学者
下一篇:体操类运动项目中成套动作的音乐研究述评<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