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独有的音乐——中州古调广东汉乐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的。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的。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广东汉乐在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和东南亚华人中间广为流传。广东汉乐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被称为岭南三大乐种,各以其自身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特殊风采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享誉中外。.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随着历代汉民族的南迁,自4世纪魏晋时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尤以13世纪宋亡前后,南徙规模最大。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先入为主,后至为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人在带来了异乡习俗的同时,还带来了古代的中原音乐文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广东汉乐共保存着六百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优秀传统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中军班音乐和丝弦音乐是汉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广东汉乐的演奏形式分成五个类别:
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洋琴、琵琶、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丝弦类的曲目众多,在已整理出的汉乐曲目中有430首。
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为文人雅士的活动。它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清乐的曲目为56首。
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活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传统节日。它以唢呐为主奏,打击乐有:大鼓、苏锣、大钹、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在广东汉乐曲库中汉乐大锣鼓乐曲仅有23首。
四是中军班音乐。它是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作为仪仗性质的乐队,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在汉乐的曲目中它的数量仅次于丝弦乐,共有62首。中军班音乐演奏比较讲究形式和场合,它又细分为礼乐(如《闹花堂》、《朝天子》)、祭祀音乐(如《大乐》、《送歌》)、喜乐(如《嫁好郎》、《玉美人》)、敲板乐(如《江西调》、《相思》)、小调吹奏(如《卖杂货》、《花鼓调》。
是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若干丝弦乐,此类乐曲有31首。庙堂音乐的演奏讲究做法事的对象。如百岁老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朝天子》;未上寿的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哭皇天》;一般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菩庵咒》、《五更佛》、《大江》、《哀哀泪》、《哭相思》等。丧事的通用曲目是《佛曲》。
广东汉乐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为代表。广东汉乐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大埔有着良好的汉乐基础,民间汉乐活动由来已久,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据大埔县志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汉乐队38个,家庭汉乐演奏点60多个,广东汉乐研究会会员200多人。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网址: http://www.ylyjzz.cn/zonghexinwen/2020/1008/339.html
上一篇:2019学姐音乐学考研经验分享
下一篇:杰出的复调音乐大师(经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