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回答何为“古城+” 古城音乐综合体国
中国山东网10月10日讯(记者 杨广科 通讯员 梁之磊) 2020国庆节,即墨古城南门游客熙熙攘攘,他们白天是游人、茶客、吃主儿、买砚人,晚上则变成歌迷、吧友,欣赏古城民谣季的歌手演出以及街角网红歌手的献艺。古城南门里左拐第三户,“十三月民谣家”音乐民宿开门纳客,这可不是普通的民宿,里面有酒吧、小舞台、两个顶级录音棚、排练室以及纷至沓来的音乐圈名人,比如栾树、比如今年最红的西北民谣歌者张尕怂。老板卢中强,真正的身份是十三月文化创始人、近三届即墨古城民谣季策划人,他已经把公司的一半人马从北京搬到了古城,连同他的猫,和一只名为“十三月”的鹦鹉。10月5日晚上七点半,古城主舞台歌声响起;客流数据统计显示:入城游客2.8万,与前一天持平。
即墨古城自2016年10月揭开面纱,2019年2月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并正式开放;而后期如何注入内容、如何引入人流、如何赋能,这是即墨古城乃至全国同类项目都在探索的命题。有道是:“五年小成,十年大成”,2020年,运作五年的民谣季迎来“小成”之年,它不仅拥有“即墨古城民谣季”的品牌,还建成了“一座”带有精良制作基地的音乐民宿,打造了“一张”本地专属的原创黑胶唱片、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古城音乐综合体的造城模式、积累了“一个”原创音乐的版权池,开始成为民谣音乐的重镇。用卢中强的话来说:不仅是在北方,即墨古城即便放在国内也是为数不多的音乐文化综合体之一。
2013年即墨古城开始复建,探讨如何让古城火起来、活起来就成为摆在古城团队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所谓的“古城+”,就是在古城引入软性的文化内容,即墨古城选择了民谣,选择了民谣延伸而来的音乐产业链,正如乌镇有戏剧、平遥有摄影展、电影展,而即墨有民谣。再造一座古城绝非易事,持续地打造一个民谣节也很难,回顾古城与民谣季“共生、共荣”历程,我们想知道即墨如何用2500多年历史迎娶“青春正好”的民谣。
古城+,加什么?
2016年,即墨古城一期开城,当千年古城以新姿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建设者不得不去思考:古城要植入什么业态?赋予哪些文化内容?几经探讨,最终形成如下共识:即墨古城这个有限的空间,要做即墨人乡愁的承载地、外地人认识即墨的一张名片、本地居民的公共会客厅,它除了吃喝还要有文化的调性。如何做好一座古城?他们曾带着种种疑惑请教清华大学的吕舟先生。吕舟说:你把古城做活了,就算做好了。
古城团队先后考察、接触了国内外众多“文化造城”的样本,研究探讨过诸如戏剧、汉服、舞蹈、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一一放弃了。最终形成共识,古城的物理空间不适合做大演艺、大制作,更适合民谣这种带有街头感的艺术形式:一个艺人、一把吉他、一个音箱就可以完成,一个街角就可以让民谣存活。而且,民谣比较亲民,演唱的人可以很快拉近跟歌迷的距离,观众也可以随口就唱,身份调换。民谣的亲民性、体验性、互动性,跟古城的空间形态比较搭。
2016、2017两届民谣节之后,古城团队认为,传统的演唱会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要想持续引流,就要升级到民谣季概念。此时,卢中强和他的“十三月文化”已经凭借“民谣在路上”成为音乐界民谣推广的首选平台,为民谣的民族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推广;而“新乐府”更是卢中强将中国戏曲、国乐进行跨界融合的范例,实现了十三月文化“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的slogan。在著名DJ立波的撮合下,双方正式牵线,从2018年起,十三月团队成为即墨古城民谣季的合作方,合作第一年就推出了长达三个月的“国际民谣季”,第二年更加长到四个月,民谣季把民谣概念从中国延伸到海外,从演出延伸到讲座、大师课、音乐教育、大师工作室,从音乐延伸到旅游、美食、民宿等多种商业业态,古城一下子“活了”。
五届民谣季办下来,鸭绿池主戏台迎来罗大佑、老狼、金志文、陈彼得等大牌造访,马頔、万晓利、马条等民谣中坚艺人纷至沓来,隔壁老樊、房东的猫、鹿先森等现象级歌手也点燃了歌迷的热情。另一方面,即墨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它的非遗文化活化也找到了新的出口。即墨大鼓书、即墨柳腔纷纷与民谣音乐结合,变成了全新的“新乐府”。在古城团队看来,古城与民谣相遇,让即墨人多了一份精神生活的归属感。其次,古城有了文化旅游和商业的融合,丰富了即墨作为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服务业态,每个群体都能在古城找到最符合自我的感受。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网址: http://www.yl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