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海最远的地方,听见新疆传统音乐大师最后
他出生在前苏联、童年成长于伊犁、青年战斗在塔城、中年进修于西安、任教于乌鲁木齐、退休后在库尔勒带徒、晚年回归伊犁乡间。
他对每个阶段的回忆,无不渗透进自己对音乐的讲述中:无论是他为诗歌谱曲的背景故事、对伊犁民歌套曲的独到理解、或是对维吾尔民族各地音乐变体的吸纳。
他的这些经历所启示的,恰恰是我们解读任何一个民族音乐文化都应该持有的关怀。
一一摘自音乐人类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老师
他是新疆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之一
对后人理解木卡姆和新疆各地民歌
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就是木沙江·肉孜
一代新疆音乐家大师
1925年,木沙江·肉孜生在伊宁一个普通手艺人家庭。木沙江自幼喜爱音乐,擅长演奏新疆传统乐器如弹拨尔、都塔尔、小提琴、扬琴等,曾在新文化学校读书。1942年被伊犁文工团录用,从那时候开始系统学习维吾尔声乐、器乐、十二木卡姆。
木沙江·肉孜
从1940年代起,木沙江·肉孜便关注音乐教育,研究新疆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系。在没有民族音乐教材的情况下,他用艺术实践充实课堂教学,注意声乐与器乐的结合,还编写了一些民族音乐教材。
他先后整理、改编了许多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还创作了40多首歌曲和乐曲。他还擅长都塔尔演奏及都塔尔弹唱。
木沙江·肉孜与音乐人何力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在传统乐器上包含都塔尔、弹拨尔的改革。在弹拨尔、都塔尔的琴体结构、音箱等规格上,在他的努力下完成了初步统一。
198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民族乐器改革研讨会上,木沙江·肉孜因乐器改革方面的贡献而获二级成就奖。
都塔尔极具代表性的新疆传统乐器
琴声浑厚、悠扬
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乐器
“
相传在远古时期,以游牧为生的维吾尔族牧人,主要饮食以黄羊为主,吃完黄羊后他们就把黄羊的肠子随意丢弃在大草地上,经太阳晒干的黄羊肠子被风一吹,会发出了一种优美的声音。这种声音和现象被维吾尔族人们发现后,人们就有意识地把风干了的羊肠子挂在挖空的木头上,用它来制作乐器,最原始最古老、也最简陋的独它尔出现了。
传统的都塔尔,构造与弹布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制作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规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儿童的不同分类而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适合男女弹奏。
演奏时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弹奏出来的琴音声音虽小但音色却很柔美。
都塔尔
木沙江·肉孜曾留学西安,也是最早一批与内地交流的维吾尔音乐家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木沙江曾经移居库尔勒进行教学,期间和数位学生保留了排练、聚会演奏录音。
在李星宇寻声西游计划中
团队特地拜访了乌沙江大师和其徒弟
李星宇拜访木沙江大师珍贵的视频记录
木沙江大师和音乐人何力
木沙江大师的徒弟也是一名优秀的塔都尔工匠,很热情耐心地给团队演示了并且讲解了都塔尔的制作材料、制作技艺。
在新疆维吾尔族的家里,几乎每一家都会有一把都塔尔。这就像是他们的“蓝牙音箱”,每当家人朋友聚在一起,都塔尔就会被弹起,人们在它的声音中唱歌、舞蹈。
每一种乐器都有各自的灵魂,他们借由一代一代手艺人,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再借由旅人去到世界各地,将人们的生活填满美妙的音符。
木沙江大师弹奏都塔尔
没想到团队在拜访之后
竟得到了大师去世的噩耗
此次见面
竟成了最后一面...
在这张鲸鱼马戏团
最新的专辑
《离海最远的地方》
封面设计:连杰
鲸鱼马戏团团长李星宇
也向这位一生对新疆民族音乐
做出诸多贡献的音乐大师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网址: http://www.yl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