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梵乐传承保护类研究成果、专著性研究
传承保护类研究成果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田青教授的《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研究》是关于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属于宗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叉学科,本课题选取了已经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历史源流、现实状态、濒危情况及已经采取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考察,力求真实地反映目前我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寻求对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合理措施与方法,提高广大僧众对于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修行。
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研究专著性研究成果有:袁静芳主编,王宗葵编纂、谈龙建、王玉助编的《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分为大相国寺佛乐文献、大相国寺仪式文本、大相国寺七册乐谱三部分,向我们展示出一条海纳百川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部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遗产。;尼树仁的《《大相国寺音乐及中州佛教音乐体系整理与研究》、《大相国寺音乐及相关佛曲的研究与编译线谱版》、《大相国寺音乐及相关佛曲的研究与编译线谱版简谱版》共3卷,主要从大相国寺音乐传统谱本与古今谱式、大相国寺工尺谱的译解、大相国寺及相关佛曲线谱编译汇编三部分进行详细编撰,适应了不同专业人士对佛教音乐研究的需求,同国际接轨。
概述类研究成果有:王姝懿、柴修石《大相国寺佛乐初探》(《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总第85期)从大相国寺佛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佛乐现状调查及未来展望三方面进行研讨;袁静芳《中州佛乐录要》(《音乐研究》2013年11月第6期)从大相国寺的兴衰变化、乐谱与乐器三方面论述,最后从社会、文化等角度总结论述了大相国寺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谈龙建《缘由与缘分》(《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主要介绍他与大相国寺音乐的缘由与缘分;王宗葵口述,谈龙建记录整理《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的传承始末》(《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王宗葵先生把他在大相国寺的经历、大相国寺的音乐、佛教禅宗的宗派以及大相国寺乐谱的去向做了详细介绍。
传承保护类研究成果有:向国乐《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的缘起、发展及现状》(《法音》2011年第9期 总第325期)通过佛乐在中国的传播、开封大相国寺的创立及其佛乐发展状况、大相国寺佛乐的衰落与繁荣、当今大相国寺佛乐的建设、构成、乐器与乐队编制以及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王玉《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传承现状与遗产保护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以王宗葵 提供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及口述为客观依据,力求系统地对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传承进行梳理,并对大相国寺佛乐团的建设及传承现状进行考察研究;刘英丽《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基本动态及问题分析》(当代音乐2015年8月号)对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作综合评述。
器乐研究成果有:尼树仁的《大相国寺音乐与古代音乐》(《中国音乐》1984年第02期)使用乐器、乐队编制、乐曲速度、结束句特点、记谱方式、乐曲的转调方式、使用五调、曲式结构等八方面做具体分析,说明大相国寺音乐中存在着大量中州古代音乐和宫廷音乐资料;《“筹”的辨证与辨析》(《中国音乐》1988年第3期)详细介绍了“筹”作为河南广大地区佛、道两教使用的特种乐器的来历、特征以及演奏技巧,阐明了“筹”这种古老乐器正处在危亡的边缘,亟需相关人士关注与继承;贾冬《对大相国寺佛教音乐中扛鼓源流的几点浅思》(中国音乐(季刊)2015年第1期)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手抄曲谱入手,对其记载的扛鼓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的《棡鼓之曲》之联系进行了分析,并与隋唐宫廷鼓吹乐棡鼓之渊源、及宋金辽宫廷音乐棡鼓发展演变的概况进行了梳理,提出大相国寺佛教音乐与古代宫廷音乐可能存在的姻亲关系;王玉《大相国寺佛乐中三弦演奏艺术》(《人民音乐》2015.02)对三弦在寺院佛事、民间佛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网址: http://www.ylyjzz.cn/zonghexinwen/2021/0210/595.html